我可能一直读错了一个字的发音

Reading time ~4 minutes


  再读柳永的“雨霖铃”,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。生活经历的增长,对于离别的感触也更深了。经典真的是常读常新,这次也是意外地发现了一处细节,“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中的“那”字(音同“挪”nuo二声)。我一开始根本无法相信,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,我查阅了相关资料,看到有“奈何的合音”的解释,李白在《长干行》之二有“那作商人妇,愁水复愁风”,似乎奈何的解释翻译起来更加准确。另外,对照词牌的平仄表,也是“挪”的发音更为通顺一点。

  我是被“奈何的合音”说服了,无论是唐玄宗雨中思念杨贵妃的心情还是耆卿对友人离别的感慨,“奈何”的解释无法说不贴切。这也意味着我可能一直把这个字的音读错了,超过十年,想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。也有人说,古音和现代发音还是有区别的,文字的发音也是一直在变化的,所以读“那(na)”也可以。这个我只能同意前半句,文字文化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,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语境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,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这个相对正确的发音去读。无它,只是对文化的尊重。

  这么久的发音错误,要责怪一开始带我们朗诵的语文老师吗?答案肯定是否定的。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电影《美丽的大脚》,“千里迢迢”的错误发音剧情一直被老师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。可是细想,张美丽被嘲笑的可能不止是一次发音的错误,更是对这样一位乡村女教师职业尊严的嘲笑。老师肯定也会犯错,但我想无论哪位老师内心肯定还是希望把正确的知识传播给学生。对于在类似课堂这样公共场合的小错误,换来学生的哄堂大笑也是应该的,如何去化解尴尬,而不是一味的为了面子去解释掩盖,否则更应该让人耻笑。

  关于老师对于错别字的教育,除了类似“千里迢迢”的笑话之外,印象更深的可能就是当时老师对于一些乱用谐音成语的担忧。一些商家为了让自己的招牌更能让顾客熟记,什么“衣衣不舍”、“随心所浴”的成语乱用数不胜数。当然还有就是被用作广告语,“闲妻良母”、“默默无蚊”也是层出不穷。小学生感觉朗朗上口,更容易记住这些被滥用的谐音成语,还觉得很好玩,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问题,而是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文化的传播上要清楚自己的角色。要知道这些谐音成语能在学生中口口相传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带有淫秽性暗示的表达。性知识要传播,但肯定不是这种方式。

  有点不正经的谐音成语借助互联网的环境,传播地更快了,这让人无法不担忧。虽说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了一个新的“文化领地”,但是这种传播方式以及结果,我是不赞成的。更何况,在特殊的简体互联网传播文化中,为了逃避审查,各种异体字同音字大放光彩,我有时候逼不得已也在用,但我内心清楚,我的字不对,传播这样的文字不是我的本意,内容才是,可以没有办法。所以在平时不管聊天还是其它文字交流的情况下,每一个字的输入我都要尽可能的不要出现错别字。不要求专业遣词造句,但是基本的“的”、“地”和“得”还是要分得清楚。

  中文的文字不像其它一些语言,是表意文字,象形文字。这是中文最可爱,最有意思的地方,我没有理由不好好传播,发扬。我也承认,文化在发展,文字肯定也随之有所变动,但方向还是要有所把控。我真心欢迎能够有人多多指出我在文字或者生活其它事情中的错误,能够让我有机会在交流中再学习,再提高。

参考资料

How to Use the Proxy SwitchyOmega

Manage and switch between multiple proxies quickly & easily. Both available on Chrome and Firefox.## Install From the Chrome Web Store[Pr...… Continue reading

How to Setup Keybase/GPG

Published on July 16, 2023